近几天,全国迎来大范围降雨。从上周末迎来一场中雨开始,近一周的时间都是在阴雨天气下度过的,这也让中雨降了温。
不过,事情总有两面性,在享受阴雨天带来的清爽感的同时,很多司机却郁闷了,因为每次下雨,总会造成拥堵。
有网友也在论坛上吐槽:
这个现象已经不是一两次了,每次都这样,很明显一下雨,路上的车辆就变得要比平时多。同样的路段,同样的晚高峰,平时开车回家大约25-30分钟,昨天下雨走了1个小时。本以为是某一个路口堵的比较厉害,过了这个路口就好了,没想到全程都堵。并非是路面积水导致的道路不通畅。
或许,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引起拥堵的因素无非就是以下三个:
车变多了、路况不好、司机技术差。
然而,如果深入思考却还会发现,汽车不会无缘无故突然增多,司机也还是天天见到的那些,而路也没有因为下雨而变坏。那么,每逢下雨就堵车,究竟是为什么呢?
要想分析这件事情,还是要从这三个客观因素说起。
先来说说,车真的变多了吗?
大家都知道,一辆车要合法上路行驶,。那么,在大雨来临前后,临时买来开,显然不太现实。
那么,为什么路上的车就多了起来呢?
其实,并非因为车子突然多了起来,而是之所以产生拥堵,是因为在特定的时间里,在特定的地点的车子多了起来,这些车子同时聚集在同一个路段,严重超出这一路段能承受的最大车流量,从而产生拥堵。
下雨就很容易导致车子突然聚集起来。比如下雨时人们更愿意驾车或打车出行,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即使就在小区不远处,也要开车。
要是随随便便掉头或者在路边停车等候,就更容易引发拥堵。
比如出了地铁站原本都是步行回家,下雨时也要打车或者坐公交。
这样就造成了机动车的集中使用,给人下雨天路上车更多的感受。
其次,路况不好。
如刚刚说的,不管天气如何,车依旧是原先那些。对路也是如此,因为下雨而导致路坏掉的情况是极其少见的,通常在新闻上看到大雨导致路面毁坏的,大多是偏远山区,而城市路面则很少发生路面塌陷等现象。
所以,是否下雨不会改变道路的质量,反而是会影响到道路的环境,即路况会因下雨而变差,并且这需要进一步分析来说了。
这里可以按照交通流理论解释路况变差导致拥堵的说法。一般来说,可以把交通拥堵分为同步流和混乱堵塞两种状态。通常情况下,即使不下雨很多路口也容易引起拥堵,但依旧处于“同步流”的状态,即汽车行驶速度会因为拥堵放缓,但只要前面道路没有被彻底堵死,车子还能跟着一步一步往前“蹭”。
当碰到下雨天等恶劣天气时,交叉路口对导致拥挤因素的敏感度更高了,很小的扰动就可能导致混乱的产生,要是到了交通高峰期,就很容易波及整个路段,形成从上游交叉口到下游交叉口完全停滞的混乱堵塞。
所以,下雨天堵车,也不一定是因为道路条件就突然变差了,反而是因为下雨会影响路况,进而影响交通效率。
具体来说又可以表现为两个影响因素:下雨导致视线受到影响,让司机们不敢开快;路面变得湿滑,安全车距就要增大。
不过即使是这样,只要司机技术好,又遵守交通规则,似乎也不是不能克服这一难题。所以每当下雨天,司机的驾驶技术也真的会影响交通状况。
再次,司机技术差。
如刚刚所说,下雨会导致路况变差,而路况变差又会影响人们驾车,最终造成交通效率低下。因此有就人说,如今司机的技术普遍变差了,哪怕是下一点点的雨,都不敢开快车。要是再碰到些许情况,就会让很多司机手忙脚乱,甚至因此而引发交通事故。
当然,女司机一定不愿意背这个锅,因为不管是女司机,还是男司机,当下起雨来,视线都受到相同的影响,路面湿滑状况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老司机一般会迅速打开除雾功能,尽可能避免车窗起雾进一步影响视线。
他们还会进一步集中精力,即使路面变得湿滑,也尽可能地保持车距,及时通过控制油门和刹车踏板调整车速和车距。
写在最后:
下雨天引发交通拥堵并非单纯由于某个或者某些因素导致,而是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的。如下雨并没有增加人们出行的意愿,反而是人们更愿意驾车出行,造成汽车集中于一个时段上路使用。再加上阴雨天气导致视觉受限,路面也变得湿滑,从而影响人们驾车出行的效率。而这些因素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一环扣一环,最后造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