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olby中尉启动Lucky 13的自毁程序时,大概不会想到最后的结局会变成这样。作为战场上的最后一道程序,迫降之后不让战机落入敌人之手的唯一办法就是将之毁灭。而这辆被其他人视为不祥之物,却已经保护Colby数次死里逃生的战机,在最后的生死关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对Lucky 13万般不舍的Colby启动战机自毁程序后转身离去,却无法从Lucky 13的视角见到“Denial Protocol:Activated”(拒绝协议已激活)的画面。Colby在安全距离外倒数完成时并未见到预料中的Lucky 13自爆的场景,直到Lucky 13等到所有敌人聚集在自己周围之后再引爆,Colby才意识到,自作主张的它并不是舍不得离开,而是为了最后再保护自己一次……
—— Netflix 《Love, Death & Robots》 第13集《Lucky 13》
对于手握超级热点和流量的Netflix来说,在最热的剧集中出现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是意料之中的事,不过,你千万不要以为在当下被热捧和追逐的AI是什么年轻的网红,这一看似简洁却又奥义无穷的科学概念出现的时间其实远比你想象的要早。
19世纪40年代,埃达•洛夫莱斯(Ada Lovelace)伯爵夫人便预言了人工智能的出现。而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之后,备受推崇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密码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才在真正意义上推动了人类对于AI的认知。 图灵关于“图灵测试”的论文被视作AI的宣言,它对于智能信息处理的症结感知非常敏锐,而图灵本人也坚信AI未来一定会以某种当时还无法达到的方式实现。这种状况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突破才开始得以改善。
事实上,最开始人类对于AI的探索并非如我们在《A.I.》(《人工智能》)、《Her》(《她》)、《Ex Machina》(《机械姬》)和《Chappie》(《超能查派》)里看到的聚焦于人类与AI的交互甚至情感维度,而是更多纠缠于人机对决的能力判决——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许人类就是这么不自信。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阿瑟•塞缪尔(Arthur Samuel)自己设计的国际跳棋程序就曾经打败了他本人,3年后,该程序又击败美国一个州的跳棋冠军。而离我们最近的人机对决的例子则是柯洁0:3完败于AlphaGo,在围棋这个最后的智力领域,人类对AI俯首称臣。
类似阿瑟•塞缪尔和柯洁这样的例子,其价值并不在于特定事件中机器的智力水平有多高,而是让人类终于开始有了“自己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打败”这样的惶恐。也最终形成了人类对于AI的一种固有的心理动态—— “冷静”、“完美”、“稳定”和“绝对不情绪化”这样的标签。这样毫无感情、强于执行、能力无限、从不犯错的AI在技术能力上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而随着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扩展,AI的技术能力几乎可以得到无限的提升。但,这真的是我们需要的AI吗?
事实上,AI正在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更接近人类本能的沟通方式去感知用户的情感,并以同样带有情感的方式去回应用户——如果一个伴侣真的无所不能,谁会嫌它更加知情识趣呢?最好的技术,都应该有温度。
比如,Honda Happy AI:
车载系统的进化可以说是当代生活中最贴近用户的技术焦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对于技术的认识和研判,视频中所看到的,便是Honda Happy AI在人车互联系统中应用的一个实例。在中国,Fun(乐趣)和Technology(技术)相结合的FUNTEC是Honda在环保、安全、舒适等领域先进技术的统称,Honda在致力于打造一个不断进化的、为所有人带来移动和生活喜悦的FUNTEC WORLD,而Honda Happy AI正是FUNTEC进化的核心技术愿景之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汽车品牌更多关注技术实现不同,Honda在这一套AI系统中,除了呈现更为便捷和智能的技术手段,更加强调了AI的情感赋能——AI不止于智能,更应该是温暖而贴心的伙伴。
如果我们看的更仔细一点,你会发现Honda通过这条短片传递出了自己对于“让技术更有温度,让用户更加愉悦”的独立思考,这套AI系统对于情感的关注与实现满满的都是“Honda范儿”的执着和细腻。
“Benjamin”为Nadia播放了维瓦尔第的《春》,虽然和窗外的明媚格外应景,但从Nadia的表情上,显然对这个刚刚认识的小伙伴给出的选择仅仅表示了“还好”的认可,他们的温暖故事也就此展开。
相识的第47天,“Benjamin”已经对Nadia的性格颇为了解,学会选择以Nadia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与她交流,比如以更利于父亲上车的理由让Nadia欣然接受调整停车位置的建议。“Benjamin”初步展示出了“机器学习”的成果,为达成目标,可以根据不直接表露(比如直接的语音指令)的非显性化指标(性格)来对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调整。
对于恋爱中的Nadia,“Benjamin”精心选择的歌曲让她钟爱不已。这是“Benjamin”再次显示“深度学习”的成果,相比于它和Nadia相识之初只能对应外界环境来挑选音乐,这一次的选择依据不仅仅是交流对象最难以捕捉的情感特征,选择的结果更让Nadia无比开心,表现出一套得到情感赋能的AI系统在进阶之后的高超沟通技巧。
全片的高潮在此出现,从在海边陪伴郁闷的Nadia,到以其他借口引导Nadia回到车库,再到Nadia醒悟“Benjamin”从头至尾都是自己男友的“同谋”,故事虽小,但转折之处足以让人会心一笑。“Benjamin”作为一套AI系统,不仅能够很好地呵护沟通对象的情感诉求,还能配合演出如此完美的戏码,显然对于人类感情最深层的细腻已经了然于胸并能挥洒自如,对于AI来讲,情感上的丰沛远远要珍贵于技术上的升级。
十年光阴转瞬即逝,Nadia告别一路陪伴自己的小车,与爱人一起开始自己家庭生活。而在新车上悄然响起的维瓦尔第的《春》把所有人都瞬间拉回到十年前他们初次相遇的那个明媚的春日。此时的“Benjamin”跟着曲调轻声哼唱的模样已经让人忘记了它作为一套AI系统的机器属性,让它更像是一个已经陪伴多年还将继续随你走完余生的老朋友。而刚刚还铺满屏幕的离别忧伤,已经从Nadia的笑脸上烟消云散。
Honda在这支短片中,选择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讲述自己对于技术的展望,也是对“Happy AI”的诠释:是生活乐趣更是创造生活乐趣的过程。如何用“情感”为技术赋能,其实也是用户心中求而不可得的强烈愿望。
如果简单回顾一下Honda近年来的技术风向,我们不难发现,核心点开始落在了为用户提供“扩展生活可能性的喜悦”上,更加强调用户在使用Honda技术时能够感受到的“乐趣”和“喜悦”——技术的进阶一帆风顺,情感维度的丰富几乎是自然而必然的结果。我们在视频中看到Honda Happy AI的化身“Benjamin”能够为Nadia带来的感动和相互之间的情感互通就是最好的例子。精准而流畅的服务是技术的底线,但唯有触达情感最柔软的地方,让对方找到最舒适而快乐的状态,才能成为最忠诚而长久的伙伴——这才是Honda在推进AI系统发展时为自己划定的与众不同的边界。
身负“技术宅”之名,Honda在汽车圈中一直扮演着勤勉而执着的技术爱好者的角色。与我们认定的“执着”、“严肃”甚至“过分谨慎”的形象不同,在Honda Happy AI的演进过程中,我们看到了Honda这个“技术宅”温情贴心的一面,除了对于技术的精益,它同样在乎情感的回应和沟通。事实上,从搭载了AI技术 “情感引擎HANA( Honda Automated Network Assistant )”的电动概念车Honda NeuV身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出Honda对于包含情感在内的全维度技术的深入思考。
“情感引擎”通过摄像头识辨人的面部表情,通过麦克风识别人的声音频率,通过传感器感应人的坐姿状态。系统会通过这些数据,自我学习,从而掌握驾驶者的喜好和兴趣方式,进而提供定制化的驾驶服务和方案。
同时,系统还能掌握你对音乐、对购物等方面的喜好而做出相应的功能反馈。系统的互动方式会以判断你的情绪和境遇为基础,如果你今天面试不顺利,它可能还会特意给你准备一杯温咖啡——这一切和我们在视频中见到的何其相似。
一个企业的发展,核心是气质与基因,Honda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当年将公司冠以“技研”之名,便已经标定了Honda日后的发展路径。在出行概念更为泛化的当下,如果我们还把Honda仅仅看作一家汽车公司就显得有些狭隘了,所有与移动出行相关的技术领域其实都是亟待转型的汽车品牌需要突破的围栏,对Honda同样如此。
Honda Happy AI的进阶以及FUNTEC的进化,让我们对于Honda在技术上的格局和愿景有了新的认知。身处剧变之时的汽车行业,Honda作为传统品牌中的技研先锋,手里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每一刻的用户体验与反馈都为技术进阶提供了宝贵而不可替代的数据资源。对于技术先行者来说,这大概就是最好的时代了,而Honda最与众不同的是,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最好的技术,应该能让用户感受到应有的温度,智慧而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