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少林72绝技,必先精通少林内功,基于同平台而生的不同车型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平台之于汽车,就像少林内功之于72绝技,非有不可。
内燃汽车发展至今,笼统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手工打造阶段、流水线生产阶段、平台或模块化生产阶段。
上世纪二十年代,可以批量生产的流水线由福特公司推出,取代了手工打造,极大的提高了汽车生产效率,规模化生产使得产能增加,越来越多的福特车走进贵族家庭。但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弊端很快显现出来,单一车型越来越不投人们的胃口,因此,汽车平台的概念被催生出来。
既然汽车平台由流水线催生,所以汽车平台当然不等同于流水线,并非仅仅是一条具体的生产线。汽车平台,指的是汽车从开发至生产过程中一系列包括设计、设备、工艺、流程、零部件等等一整套体系,所以,同平台车型应当具备类似的设计制造工艺、相似的底盘结构和质量,只不过他们不一定是来自于同一生产线。
很多爱车的人应当都听过PQ35平台,指的是大众第五代紧凑级车生产平台,其主要特点为前麦弗逊后多连杆悬挂系统、激光无缝焊接车身等,可以说集成了大众当时最先进的技术,由此平台生产的车型都是大名鼎鼎,如途观 、奥迪TT、奥迪A3、斯柯达明锐等等车型均出自于PQ35平台。
从字面上理解,PQ35平台可解析为“P”即平台之意,“Q”为横置前驱,数字“3”为紧凑级,“5”则代表为第五代。还有PQ46等等大众旗下平台均依次命名,当然,各品牌厂商对于平台的命名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其他比较有名的汽车平台还有雷诺日产联盟的D平台、通用的Epsilon II平台、PSA2号平台。
平台的劣势在于,同一平台基本上仅能生产同级别车型,对于拥有庞大产品线的大厂商而言,每一级别车型都拥有不同平台,使得多平台战略投资过大,而且同一平台生产出的车型特点比较统一,且车身尺寸限制严格,很难灵活组合,不能将同平台车型理想中的特点完全发挥。所以在不愿意开发新平台的基础上,增强平台“宽度”则成为目标,也就是提高零部件通用率、兼容平台,让汽车尺寸及级别不再受限制,自由组合,这就是所谓的模块化平台。
还拿大众举例,MQB平台相信大家耳熟能详。无论是以前PQ35或是PQ25平台的车型,目前MQB平台能够囊括其中,也就是说,目前MQB平台,承担了大众旗下几乎所有级别横置平台车型的生产任务。
作为所谓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缩短周期”等三大优势于一身的MQB模块平台,2012年大众发布时便引发全球模块化平台热,但随后被各大媒体曝出MQB平台极大限制了大众的发展,而且所谓降低20%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纯粹是子虚乌有,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再受限于底盘结构,基于MQB平台生产的新速腾和新明锐更是让大众经历了压缩成本、黑心简配的灰色时刻,多连杆变扭力梁被指技术倒退,诚意不足,不过眼下,大众虽口碑急转直下,但销量方面似乎影响不大。只不过,精品车的光鲜外衣可能也只有做工精细这一点来支撑了。但同一平台能够生产不同底盘的车型,MQB的灵活性却不容置疑。
同样因此受益的还有通用,大众引发模块化平台热之前,2007年,通用旗下拥有多达27个不同平台,包括Gamma、Delta、Epsilon等等,模块化平台让通用计划将平台整合缩减至8个,同时,大量零部件在各车型间共用,表面看,成本会下降不少。
虽然好处多多,但高通用率的零配件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果其中一环出现问题,便会引发连锁效应,对厂商或供应商在质量方面的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大量车型出自同一平台,同质化问题未来或许也会显现出来,这不,大众已经有这方面苗头了。
结语:总之,模块化就是为了节约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模块化平台为厂商节约的成本若是体现在终端售价方面,对我们当然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如果利用模块化平台的灵活性而悄悄降低车辆本身的品质,那么,无论你的平台有多先进,对于我们来说,技术倒退就是对他们这种行为的唯一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