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辆车来说,驱动方式可谓非常重要又不起眼,说重要是因为汽车跑起来肯定需要驱动轮,不然只是一块铁疙瘩毫无意义,不起眼是基于消费者的角度,多数人买车后不知道自己的车到底是前轮先转亦或是后轮,倒是对悬挂十分在意。一般情况下,他们认为小轿车全是前驱,越野车分为后驱和四驱。再加上车厂对于驱动方式的宣传也不是重点,最多就是强调下有无四驱车型,所以平时很多人对汽车驱动方式的了解可能并不多,今天,是时候好好谈谈这方面的历史了。
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驱动方式当属前驱,但实际上其普及的时间比后驱要晚,虽然最早的前驱车诞生于1895年,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后驱车反而更快的普及开来,例如欧洲国民车大众甲壳虫和菲亚特500均为后置后驱布局。彼时,在赛场上才可以找到前驱车的身影,没有一家厂商愿意押宝大部分重量都分布在前端的前驱车。再加上当时还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导致前驱车的赛场成绩不佳,没人愿意买单,看起来前驱车貌似准备消失在历史中了。
去年勒芒比赛中,日产派出的GT-R LM Nismo就是一前驱车,结果给低组别的赛车套圈
直到1934年,第一款大规模量产的前驱车雪铁龙 Traction Avant(意思简单明了,前轮驱动)才改变了众厂商的看法,由于后排地板中间无需凸起预留出位置来安装传动轴,车厢空间利用率更高。由于没有传动轴,不仅减轻了整车重量,动力损耗更小,燃油经济性也进一步提高,这时众人才了解到家用车使用前驱布局的好处。
1935年雪铁龙Traction Avant
后来雪铁龙的旗舰豪华车一直沿用了前驱布局,不少车型也逐渐迈向前驱的怀抱。萨博在1948推出92后全身心投入研发前驱车、曾经打遍秋名山的后驱花冠86也演变成前驱买菜车、甚至通用和克莱斯勒也步入了前驱的行列中。一时间全世界纷纷冒出前驱车的身影,如果互联网早早出现的话,网上一定有一篇名为《前驱车是垃圾》的文章。
由于大部分重量压在前面,一谈到前驱车,转向不足是无法避免的话题。打个比方,上一代奔驰E级的长度和轴距分别为5012和3014毫米,新速腾为4655和2651毫米,但是E级的转向半径仅为5.62米,速腾则达到了5.55米,原因正是前轮负责驱动的同时还管着转向。
这方面在弯道中更为明显,当然这里面也和刹车平衡有关,多数前驱车的刹车平衡靠前,在进弯道时一脚刹车下去,前车轮瞬间抱死,此时打方向盘没多大用处,人称“推头”,若将平衡调节至偏后,后轮抱死的话,前驱车也可以做出后驱车的转向过度。
另外前驱车多为横置发动机加横置变速箱,两者的宽度加起来放进机舱后,势必导致左右轮的驱动半轴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同,当汽车突然加速时,两个车轮绕着主销(就是连接前轴,转向节,转向梯形臂的一个销子)产生一个向内的力矩,此时的车轮试图内八,在计算力矩的公式中,变量只是半轴夹角,由于短半轴端的夹角大于长半轴端,结果力矩大于长半轴端,所以瞬间大脚油门起步时,明明没有动方向盘,车子仍偏向于短半轴端行驶,俗称扭矩转向。所有前驱小钢炮的厂商都会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加装电子差速锁平衡动力输出或增加转向节负责控制转向,甚至倾斜放置发动机以减小两个夹角的差值。
奔驰W194很好说明倾斜安装发动机后,两根连接发动机和车轮的半轴与水平线的夹角差值不会太大,其实国民车比如Polo的发动机也是倾斜安装,这里还存在一个误区,实际上扭矩转向和半轴长度没有任何关系
说了这么多前驱车的缺点,再来看看优势吧。放到日常使用中,没有下赛道时的激烈驾驶,前驱的省油和空间大恰好对上多数人的第一买车需求,厂商努力将后排地板越做越平整不是毫无意义,而且对于厂商而言,零件少的前驱车成本得到降低。前驱通常为配置最低的一款,不少SUV正是采用了前驱来拉低门槛,消费者买车便宜点,双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至于说什么前驱无乐趣的言论,看看市面上小钢炮的市场即可,一辆称心应手的前驱车远比超越个人能力的后驱车好玩。
作为前驱的对立面,后驱肯定具备了某些前驱车永远无法达到的优点,不然不会一直存在到今天,刚好前驱的优点对应了后驱的缺点,传动轴增加了重量和油耗,减少了空间和动力输出,后驱却没有令人讨厌的扭矩转向,如何在干燥路面跑出一条直线呢,答案即大力摁住驱动轮。
问题来了,按道理前驱车的多数重量压在了前轮,不是更有优势吗,但重心在加速时向后转移,前驱车同时出现抬头的现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前悬挂拉长,而后驱车的驱动轮因此获得更多抓地力,加速更为平顺从容,这也是豪华车多为后驱布局的原因,AMG这种扭矩撕裂地面的后驱车另当别论。
不过,诸如AMG或M说漂就漂的风格时至今日仍然是流行的法宝之一,弯道中的转向过度令人爱恨交加,后驱就像人格分裂一样,既可温顺如处子,又可疯狂如癫痫,漂移凭借其观赏性吸引到一群人刻意让车子失控,然后再利用手脚操作以一个帅气的姿势过弯,这样做的意义不过是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没想到纠正失控的快乐在每个时代都适用。
前置后驱的另一个优点即方便分配重量,为了达到所谓理想的前后50:50配重比,帮助提升操控和性能,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赛车使用后驱,除了个别玩乐主义的汽车,市面上多数后驱车主打商务,并没有以此为卖点,到了这个级别,至于操控性怎样,其实国人不太感冒,不过是前轮和后轮谁先转的问题。
对于以前刚了解性能车的人,这几者的差异实在是太不一样了,荷尔蒙旺盛的年轻人应该经历过“马力崇拜”,迷恋过百公里加速的时间,当时认为日常使用的街车最好是四驱或后驱,马力最好在500左右,要是跑直线加速赛必须上千匹,而再厉害再高科技的前驱车也无法满足这些人的意淫。对此,本田Type-R还一度成为很多人的心病,不明白本田造出几乎最强的自吸机,为何不搞一套四驱系统,也根本无法理解尚酷 R的车主,相同的价格为何不买高尔夫R,四驱意味着能够承受更强大的动力,后期的改装潜力更大。
普通汽车只有四个轮胎,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加起来可能还不如一张A4纸的面积,只要四个轮胎一起转动,无论是全驱还是分时四驱,调教风格偏前驱或后驱,绝对拥有比两驱车更大的抓地力,“人多力量大”这句话套在轮胎上面依然适用,最直观的一点就是提供了强大的抓地力,再加上前后轴和中央各一把锁即一辆合格越野车的标准配置。
四驱几乎和蝙蝠侠的阿尔弗雷德管家一样,平日里慢条斯理,没有太多的存在感,一到关键时刻,在车主尚未察觉的时候立刻发挥作用,不过这个管家的消耗不小,四驱的加持会导致重量和成本猛增。除此之外,四个车轮的饭量不容小觑,厂商发现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用到四驱系统,一些非铺装路面只要底盘高照样轻松通过,所以才有分时四驱和前驱SUV。
四驱也并非越野车的专属,奥迪的quattro和斯巴鲁的AWD凭借着比后驱车更富余的抓地力在拉力赛场打败劲敌拿下冠军。抓地力一直是速度的好朋友,不少超跑同样使用了四驱系统,千匹威龙依靠一套先进的四驱系统不知道打败了多少挑战者,起步无需太担心后轮打滑,只管大脚轰油门,电脑已经计算好应该分配给每个车轮多少动力,保证每一匹马力都不会浪费,无疑给驾驶者更多信心在湿滑路面安心地巡航,或攻弯时敢尝试突破自己的极限。
其实前后驱和四驱,独立和非独立悬挂,手动和自动,甚至大部分不同的构件,套上日常使用四个字后,一切好像都变得没有太多明显的差异和意义,倘若自己真的喜欢,何必安慰自己说又不是下赛道,在城市开不出那种感觉,难道工程师辛苦研究的一切,只能在赛道中体现吗?如果自己想要体验一番,感受其中的不同,就买吧,道听途说永远不及亲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