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无论汽车还是互联网行业都 “乐此不疲”。而最先把这个概念“炒热”的谷歌,却一度变得十分低调,甚至有人认为他们已经遭遇瓶颈。就在这时,无人驾驶汽车项目被正式从谷歌剥离,打造成了名为“Waymo”的独立实体。
据了解,Waymo为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第十二个独立运营的子公司。对于这个已经走过8年测试历程的实验项目而言,Waymo的诞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外界推测,未来该公司在继续获得Alphabet基础设施与资金支持的同时,还将与外部企业进行更多合作,加快谷歌无人驾驶技术的商用化步伐。
最近,国外某媒体爆出谷歌提交的一项专利申请。该专利涉及无人驾驶汽车的共享服务网络和运营方式,被外界认为是谷歌向无人驾驶技术商业化运营迈出的重要一步,未来将给Uber、滴滴出行及Lyft等共享出行平台带来挑战。
从内容上来看,该专利分为两大部分:
首先是无人驾驶汽车调度系统的接驳点推荐机制。当前,由于无人驾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因此车辆还不能像人类驾驶员那样在行驶过程中很快地发现路侧安全的停车接驳点。在这项专利中,谷歌在APP中为用户推荐其周围的接驳点,以便用户叫车后与车辆会合。目前,这些接驳点一部分来自用户的推荐,另一部分源于谷歌地图和街景等位置数据。高精地图在该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为车辆提供道路、建筑物、消防栓、交通标志以及实时交通等环境信息,帮助无人驾驶汽车准确找到接驳点。
其次是无人驾驶网约车APP雏形隐现。在该项专利中,Waymo还提交了对于未来无人驾驶网约车客户端的一些想法。例如,当用户打开软件后,系统会推荐距离最近的接驳点。当用户周围没有可用接驳点时,系统会对其进行提示。目前,这类“推荐上车点”的设计已在Uber、滴滴和Lyft等出行平台上得到广泛利用。例如,中国用户在使用滴滴出行叫车时,会看到系统在定位地点附近标注两个推荐上车地点。虽然现在Waymo还没有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商业化运行,但外界通过这项专利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未来的一些构想。
以Uber为代表的共享出行平台显然意识到了Waymo“来势汹汹”,因此也率先展开对无人驾驶商业化的探索。但是,Uber在这方面的步子未免迈得过大。近日,该公司在未经当地政府允许的情况下,允许其无人驾驶汽车开上加州街头,还闯了红灯。这直接导致加州车管局对Uber无人驾驶汽车下了禁令。
除申请专利外,Waymo近日还放出不少消息。1月8日,在2017 北美车展 “AutoMobili-D”技术分展上,该公司首席执行官John Krafcik分享了在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与车辆路试的最新进展。他透露,截至2016年底,Waymo的测试车已积累了250万英里的全自动驾驶里程,其中前100万英里用了6年,第二个100万英里用了16个月。John Krafcik还表示,今年5月前,Waymo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里程将达300万英里。值得注意的是,车辆平均每行驶1000英里,人工对无人驾驶系统干预的次数从2015年的0.8次下降到2016年的0.2次,系统的自主性提升了3倍。
Waymo与整车厂的合作取得一定进展。John Krafcik称,谷歌无人驾驶项目组与菲亚特克莱斯勒(FCA)联合打造的全自动驾驶测试车Pacifica在2016年11月正式投产。这是全球首款由车企与互联网公司打造,具备全自动驾驶功能的厢式旅行车。今年1月底,部分测试车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和加州的公路上进行测试。
在无人驾驶传感器方面,Waymo也获得突破。相比几年前,该公司无人驾驶测试车上LiDAR(激光雷达)的成本降幅超过90%。随着实现量产,这个重要感知元器件的价格还将进一步下探。John Krafcik介绍称,新款LiDAR能够提供被探测物体的高清3D影像,从而对行人的朝向进行精准识别。由此可见,谷歌无人驾驶技术的安全与可靠性有望大幅提升,在共享出行领域推动技术商业化的步伐也将加快。